close

IMG_5517.jpg 

IMG_5518.jpg 

IMG_5521.jpg 

IMG_5522.jpg 

IMG_5523.jpg 

IMG_5524.jpg 

IMG_5525.jpg 

IMG_5526.jpg 

IMG_5528.jpg 

IMG_5529.jpg 

IMG_5530.jpg 

IMG_5533.jpg 

IMG_5647.jpg 

IMG_5648.jpg 

IMG_5651.jpg 

IMG_5652.jpg 

IMG_5654.jpg 

IMG_5656.jpg 

IMG_5657.jpg 

IMG_5658.jpg 

IMG_5659.jpg 

IMG_5660.jpg 

IMG_5662.jpg 

IMG_5666.jpg 

IMG_5667.jpg 

IMG_5833.jpg 

IMG_5834.jpg 

IMG_5835.jpg 

IMG_5836.jpg 

IMG_5837.jpg 

IMG_5838.jpg 

IMG_5839.jpg 

IMG_5840.jpg 

IMG_5841.jpg 

IMG_5842.jpg 

IMG_5843.jpg 

IMG_5844.jpg 

IMG_5845.jpg 

IMG_5846.jpg 

IMG_5847.jpg 

IMG_5848.jpg 

IMG_5849.jpg 

IMG_5850.jpg 

IMG_5851.jpg 

IMG_5852.jpg 

IMG_5989.jpg  

 

IMG_5516.jpg

金門一個陌生的地方...

我第一次去、它是一個古色古香的環境、地不大、人不多、環境還卻還不錯!

是一個安靜的好所在、四處的戰地、有著許多的故事

走在寬闊的海邊、有著許多的戰車.....這裡人不多、因為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

但金門卻充滿了許多藝術的氣息、許多人家裡的擺設掛畫都是在地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還有"一條根"..高梁..很多的名產....我留下許多影像載我的記憶裡

歷史

金門自古屬福建省同安縣所轄,民國四年(1915年)始創縣治。

漢人移民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始於晉代。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

貞元十九年(803年),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金門(舊稱浯洲)因產鹽,歷經五代十國及元明清等朝開發後,造就金門東半島上之金沙灣周圍鹽埕林立,元朝統治時(1343年-1368年),中央為求實質統治,遂於浯洲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設置浯洲鹽場司(官職從七品官,在今金沙國中至東埔及榮光新村一帶)及浯洲書院(現今之沙美菜市場),沙美因處金沙灣與汶水溪及金沙溪交匯處,在元代,係為金門地區最高行政機關浯洲鹽場司與浯洲書院之舊址(元朝浯洲鹽場司馬闕司令興建)。過往的金沙地區更是金門地區居住人口最為稠密的地方。元朝統治時,中國沿海各地與國外交流密集,故當時的沙美(後學村),因位處金沙灣、浯洲鹽場司、浯洲書院(明代為金山書院)、官鎮埕、永安埕、浦頭埕、沙美埕等鹽埕邊緣,除了島民、鹽工與書生眾多及船運便利之外,區域內更是政商雲集。後學街(今沙美老街),在此諸多有利之條件下,遂循著人類發展的脈絡與歷史軌跡,便自然而然的形成商業與貿易市集,從元朝統治以來,一直是金門東半島的政經中心與文化重鎮,迨自中華民國肇建初朝,依然是金門地區的經濟中心,民國時期的金沙灣金沙港,更是金門地區與中國大陸蓮河通航金星輪的港埠。金門以一小島,卻出過四十三名進士,其中文進士四十人,武進士三人,實屬不易。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江夏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衛十二所。金門守御千戶所為十二所之一,明兵部稱呼金門是「中左所」,下轄峰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

南明時期,金門由鄭成功政權實際控制。永曆十八年(1664年)清軍攻佔金門後,曾採取遷界措施,強制居民遷至海岸綫30華里外,島上人煙無存。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至三十三年(1679年),鄭氏復佔金門,並以此作爲對中國內陸進行軍事行動的前進基地。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清軍二度攻佔金門後,沿襲舊制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今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後實施復界,因遷界離開的居民陸續返回原籍。

民國三年(1914年),清代地方區劃制度廢除,廈門自同安縣獨立分置思明縣(今廈門市),金門劃歸思明縣管轄。民國四年(1915年)金門獨立設縣,管轄大、小金門,大、小嶝島及周邊島嶼。1933年閩變發生後一度由中華共和國所據,劃為泉海省(後改稱興泉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佔領金門,金門縣政府暫時搬到大嶝鄉(即今廈門市翔安區大嶝鎮)上租借民房辦公,直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编辑]中華民國金門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古寧頭戰役後,暫停縣治改設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直到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國民政府結束軍管制度,恢復縣治,成立縣政府。

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於金門爆發八二三砲戰。直到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國大陸發表《停止砲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砲戰才正式劃上句號。

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10月18日,成立「金門國家公園」,成為中華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是首座位於離島的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並兼具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2月3日,啟動金門-廈門航海線,開始「小三通」。

[编辑]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門縣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金門縣的大嶝島小嶝島角嶼,成立大嶝區,由南安縣代管,任命陳奕東為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門縣縣長1955年金門縣人民政府成立,由南安縣副縣長梁新民擔任縣長(但新聞發布中卻以劉其固為縣長),縣政府辦公地點設在南安縣政府大院內,一度出現了兩個金門縣政府。1970年,大嶝區劃歸同安縣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任命的金門縣縣長梁新民,終其一生也未能赴金門就任。

[编辑]地理

金門地處東經118度32分,北緯24度44分,位於九龍江口外,與廈門灣口遙望,距離大陸的領土角嶼僅1.8公里,離台灣本島有210公里。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烈嶼(小金門)、大膽二膽獅嶼猛虎嶼草嶼後嶼東碇島復興嶼等十二個大小島嶼,總面積151.656平方公里。

金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緯度雖與台中市相當,但一年四季氣溫都比台灣本島北部還低好幾度.全年降雨量多在四至九月,年平均降雨量為1,049.4公釐。金門島內最古老的地層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之紅壤土為代表,自然條件不佳,農業發展受限。

[编辑]語言

金門通行閩南語, 屬同安腔。金門閩南語臺灣閩南語皆有明顯混合口音的現象,兩語在一般對話中無礙。但因歷史因素,有少數字彙差異,讀音、聲調也有細微不同。

但台、金字彙差異不少,台灣本島及澎湖群島因受日治時期,接受了許多日語日本式發音的詞彙。如台灣閩南語稱摩托車為「ōtobai」(オートバイ)(Autobike),而金門閩南語則照國語的字面發音,讀作「mô'-thok-chhia」。

[编辑]行政區劃

[编辑]沿革

金門原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綏德鄉,1915年金門獨立設縣,管轄大、小金門,大、小嶝島及周邊島嶼;分為六都、十保、一百六十六鄉。[1]1933年閩變發生後一度由中華共和國所據,劃為泉海省(後改稱興泉省)。1935年改為四區三十二聯保,1936年重新整編為三區十二聯保。

1937年日軍攻佔金門,金門縣政府暫時搬到大嶝鄉(即今廈門市翔安區大嶝鎮)上租借民房辦公,直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金門設二鎮(珠浦、沙美)四鄉(古湖、滄湖、列嶼、大嶝),1946年變更為二鎮(珠浦與古湖合併為珠浦鎮,沙美與滄湖合併為沙美鎮)二鄉。

1949年初改為金城、沙美、列嶼、大嶝四區區公所,10月全境由軍方全面接管,11月古寧頭戰役結束後,撤銷金門縣政府,劃分為金東、金西、烈嶼三區,各設民政處管轄地方行政,下共轄城廂區金城區金盤區滄湖區碧湖區金沙區烈嶼區古寧區瓊浦區等九個區公所。1950年3月三區民政處合併為「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1951年7月改為五區,分設金城(合併城廂、金城)、金寧(合併金盤、古寧)、金湖(合併滄湖、瓊浦)、金沙(合併碧湖、金沙)、列嶼。12月增設金山鄉(舊金城),改為六區。直到1953年2月結束軍管制度,恢復金門縣政府建制,各區改為鄉鎮,成立三鎮(金城、金湖、金沙)三鄉(金寧、金山、列嶼)。1954年6月莆田縣烏坵地區設鄉,指定暫由金門縣代管。此時金門縣共轄有金城鎮金沙鎮金寧鄉金湖鄉金山鄉烈嶼鄉烏坵鄉等二鎮五鄉。1959年增設金瓊鄉,並改金湖為鎮,1965年9月撤置金山鄉及金瓊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96%80 資料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im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